返回顶部
[河南工人日报]我给产品研发挑毛病——朱军红
来源: 河南工人日报 发布日期: 2021-04-07
852

我给产品研发挑毛病

 

朱军红

 

时间过得真快,我在许继集团已经工作20年了。这20年里,我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,都与许继集团领导、同事的支持和帮助、激励和包容分不开,许继已是我无法割舍的家。

 

我是朱军红,许继集团有限公司中试部主任测试工程师,从事新产品研发测试工作,参加了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。在特高压交直流系统、新能源、轨道交通等产品测试中,我和团队成员苦练技能、勇攀高峰,积极研究产品测试方法,发现并协助解决问题,完善产品质量,为电网建设尽职责、作贡献,先后荣获“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”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 等称号,并被选树为中原大工匠、国网工匠。

 

初入职场,我经受挫折成长进步

 

人在职场,难免会经历这样那样的挫折,但对于善于学习、敢于挑战的年轻人来说,任何挫折都是成长进步的起点和动力。

 

2001年,我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,加入许继集团中试部,从事产品测试工作。我学的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,到许继工作也算是专业对口。

 

中试,就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中间阶段的试验。说直白点,就是给研发的新产品挑毛病。

 

我参加工作时,许继集团中试部刚成立两年,很多设计人员还不太认可中试工作,认为中试环节提出问题会让他们很没面子。我第一次独立承担测试任务,紧赶慢赶完成了测试,却惹得设计人员冲我大发脾气,因为我对产品理解不够,测试方法也不正确,提出了一个不合适的问题,惹恼了设计人员。当时,我感到非常的伤心和委屈,又担心会受到领导批评,偷偷大哭了一场。不过,测试室主任并没有责怪我,反而安慰我说:“我们的职责就是严格把关,找出产品存在的问题。如果害怕别人批评而不敢提出问题,又怎能保证产品质量呢?”他说,你第一次独立承担测试任务,难免会出现问题,这也正是我们看到自己不足、需要改进的地方。领导除了口头上鼓励,那个月发工资,还给我涨了100元钱。

 

这件事让我认识到自己业务能力的不足,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的动力。每天下班回到宿舍,我就对照产品说明书和相关专业书学习理解保护的逻辑,思考测试方法,并把难懂、易忘的内容全都抄在本子上,把需要注意的试验接线画下来。为了促进我们几个新员工共同学习提高,尽快融入集体,测试室主任还把我们分成几个学习兴趣小组,并给每个人安排相应学习内容,让大家互相交流、相互促进。这种方式让我们成长很快,为更好地从事测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 

那时候毕竟年轻,思想难免会出现一些变化起伏。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,我又觉得产品研发测试其实很简单,无非就是按照相关标准和说明书来完成产品功能和性能测试。但是,没过多久我就意识到其实自己又错了。

 

有一次,一个同学打电话问我产品间的逻辑配合关系,我突然间就蒙了,不知道咋回答。因为我之前总是认为对产品本身的功能进行测试就行了,对产品在系统中的作用、系统的故障特征、产品在各种异常及故障时判据正确性、配合逻辑等却考虑较少,甚至没有过考虑。好在同学的这个电话警醒了我,让我不由自主地带着疑问去仔细分析产品的每个功能和性能,明白了测试是一项很不简单,做好更不简单的工作,对测试工作的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。

 

面对挑战,我把自己“逼”成了“发明家”

 

作为一名技术骨干,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与挑战,都要凝神聚气,勤于思考,要勇于创新,敢于吃“螃蟹”。勤于思考才能使人进步,勇于创新,方能解决更多问题。

 

750千伏继电保护装置研制是国家重点攻关项目,也是我技能提升过程中经历的一次大考。2004年4月底到6月初,在中国电科院开展的“西北电网公司750kV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选型动模试验”项目中,我经历了“两个第一次”的挑战:750千伏继电保护装置产品是第一次开发,原理复杂,测试过程中问题很多,程序需要频繁修改;第一次应用CT饱和(即电流互感器)进行选型试验考核,这一项目之前由于缺少测试手段在中试测试时未曾应用过。

 

CT饱和是继电保护获取电流的关键,我想到了用易饱和CT模拟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,并联系相关厂家制作出易饱和CT。为了在短时间内摸索出测试方法并对产品进行详细考核,我又一边抓紧时间查资料学习,一边摸索着试验。经过理论分析和大量试验,我发现了多种情况下CT饱和方面的问题,为饱和判据设计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,并最终总结出相关影响因素并模拟出来不同类型的饱和情况,在母线保护、变压器保护、线路保护抗CT饱和测试中得到应用。

 

为了减少CT饱和测试时不断更改测试接线和试验设置,我还把不同故障情况不同饱和程度的波形录制下来,建立饱和波形库,通过继电保护测试仪开展故障回放,大幅提高了测试效率,并顺利通过了由国家电网公司、清华大学等单位组成的鉴定委员会的鉴定。与会专家还对CT饱和的测试方法、波形真实度给予了高度评价。这一方法至今仍广泛用在产品测试中。

 

自动测试技术在继电保护装置静模测试、多装置厂内调试中虽然应用广泛,但在仿真测试中却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而鲜有应用。随着技能持续提升,我又在仿真自动测试领域闯出了一条新路子——自主设计了一套贴合实际的仿真自动测试系统。

 

感受不到危机,就会止步不前,想不到创新。许继集团中试部仿真测试项目多,用人工测试重复工作量大不说,且测试效率低、周期长,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仿真测试需求,高效开展仿真自动测试成为燃眉之急。于是,我下定决心开发一款仿真自动测试系统。

 

2018年11月,仿真自动测试系统项目立项,我带领仿真测试团队梳理自动测试需求,研究通信过程、命令交互模式,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,虚心请教有经验的测试工具开发人员,总结静模自动测试工具的经验和不足。经过连续7个月不间断地“论证-设计-验证”,到2019年6月,我和仿真测试团队终于开发出一套适用性强、不与仿真模型绑定,具有可视化选择故障、自动生成用例功能的仿真自动测试系统。经多次应用验证,该系统应用效果明显,比如完成一套母线保护装置仿真测试,人工测试需要5个工作日,而自动测试系统不到两个工作日即可完成。

 

目前,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渝鄂柔性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、南网版本认证试验的仿真测试中。

 

人生小结,20年经历凝聚成16个字

 

20年来,我把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,完成了从学生到科技工作者的转变,并通过技能提升实现了工匠梦想。回顾这段成长历程,我给自己总结了16字心得:摆正心态、勇于创新、敢挑重担、敬业传承。

 

摆正心态,找准状态,多一份努力,少一份抱怨,才能迎来更好的人生。2007年,我当了母亲,产假结束上班,却发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,数字化系列标准已在我国电力系统推广和应用,数字化保护装置也已经研发完成并进入测试环节,而且产后第一次参加测试报告评审,我对评审会上数字化相关专业名词竟然完全不知何物。我意识到自己就要跟不上科技进步了,必须赶紧学习充电,提升技能。但那时我的家庭正遭遇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困境:公公遇车祸重伤住院,父母年迈体弱,孩子没人帮忙照看……我觉得自己到了快崩溃的边缘。很长一段时间,我特别的低落、烦闷,有时因为某件小事就会找领导抱怨。后来在领导的开导下,我渐渐调整好心态,努力兼顾家庭和工作,利用一切可能学习的时间学习数字化相关标准、逐渐熟悉掌握了相关产品及测试技术能力,研究改进了多种测试方法,并得到了单位的专项奖励。单位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后,我被聘为元件测试项目经理,专门负责元件保护测试工作,先后负责完成了多个智能站的产品测试工作,编写了多种测试方案、测试方法和测试指南,在测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 

作为技术骨干,要勇于创新,敢挑重担。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供电系统,是国内首套采用大分区供电结构的系统,也是中试部第一次从事地铁供电系统产品测试。2012年,领导把这个项目的测试重担交给了我,要求一个月内完成近百台产品组成的测试系统搭建及4种运行方式,还有80个故障点的测试任务。这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为了确保供电系统保护方案的正确性,我抓紧时间学习研究地铁供电系统特点,并跟委托方进行充分沟通,研究设计方案,和同事陈强林、吴梦丽、梁建涛等讨论如何编制测试方案,更有效地开展测试。那段时间,我们几个人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,进行大量试验接线,不敢有丝毫差错。在各方大力支持、协调、配合下,我们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。

 

我深知,个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大家共同的努力,因为研发测试面对的都是新技术、新产品,测试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,需要不断钻研、创新、总结、分享、传承,和大家一起敬业成长。

 

培养徒弟、传授技能、传承匠心也是许继集团的优良传统。多年来,我把自己掌握的拿手技术传授给更多年轻员工,并在职业规划、成长道路上为年轻员工提供指引,先后培养出李先彬、于士谦等不同领域的测试专家,装置测试团队还被授予“河南省工人先锋号”。

 

我时常告诫自己、徒弟和团队,在测试中要敢于刨根问底,因为有些异常现象可能就出现一次,不管试验多少次,一定要查找到原因。我还就此为团队制定基础规范,要求每个人平时注重基础资料收集,做到数据清楚、内容明确、记录完整,并养成测试前交流、测试中沟通、测试后总结的工作习惯,形成了“工作有标准、岗位有责任、管理有制度、考核有依据”的团队管理模式。

 

踏实、严谨、勤奋、谦和、敬业、创新,这就是不断成长的我。